2012年,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,成为第一位获得这一殊荣的中国作家,打破了百年来的历史。而鲜为人知的是,早在30多年前配资在线机构论坛,另一位中国作家沈从文,几乎也要摘下这个桂冠。
可惜的是,沈从文在1988年5月去世,那时他已经连续第二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,并且进入了最终评选名单。多年后,诺奖评委马悦然回忆道,沈从文在1988年的评选中,得到了瑞典学院大多数院士的支持。马悦然坚信,如果沈从文当年不去世,他肯定会在10月获得诺贝尔奖。
沈从文确实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。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,他是京派文学的象征,也被誉为“乡土文学之父”。在中国现代作家的评选中,他排在鲁迅之后,位列第二。沈从文的成就与他一生坚持真实、务实的创作态度密不可分。
展开剩余84%沈从文早年就为自己的创作设定了明确的方向。他曾公开表示,自己并不追求那些宏伟的建筑,而是更喜欢建造一个精致坚固的小庙,虽小却极具匠心。这个比喻反映了他对作品的高要求。
面对朋友士隽的建议——写一些迎合当时市场需求的作品,如爱情、革命等题材,沈从文坚定地回应:“我办不到!”他始终坚持自我,做真实的自己。
事实上,沈从文的创作生涯中,曾长时间依靠稿费为生,尽管他完全知道如何迎合当时的流行风格,但他从不为此妥协。沈从文的作品以深刻的人性探讨为主,尤其是在描写男女关系时,深情而不低俗,他从不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而降低文学格调。
沈从文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极高,对他人的作品也毫不妥协。他对徐志摩的诗歌提出过尖锐批评,认为其过于华丽却缺乏生命力。甚至对于巴金的小说,他也曾公开发声批评,认为巴金在作品中过于沉迷于某些历史事件,导致作品的情感表达过于空洞。
不过,沈从文的个性并非只有批评和尖刻。在生活中,他是一个温暖的导师。一次,沈从文遇到醉酒的学生汪曾祺,毫不犹豫地将其带回家解酒;几天后,汪曾祺因病到沈从文家,沈从文立即去买橘子为他疗伤,关怀备至。
沈从文的慷慨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,他更是将自己的部分积蓄捐献给有需要的人。即使家境贫困,他也从不吝啬,曾为灾民捐出自己的字画,帮助家乡建设。
在生活中,沈从文十分简朴。他的穿着极为节俭,甚至一件蓝色绸子长袍磨破了,仍然继续穿着。而他在批改学生作业时,也会通过节省邮费的方法,力所能及地为他人提供帮助。
沈从文对自己极为节省,但对别人却毫不吝啬。他的无私和慷慨在学生和朋友中传为美谈。正如巴金所说,沈从文有一颗“金子般的心”。
然而,沈从文也有着非常感性的情感世界,特别是对国家的苦难和个人的命运常常感到悲伤。1938年,沈从文因战争频繁爆炸而感到生命的无意义,曾在饭桌上情不自禁地哭泣。这个情感丰富的作家,也曾因自己一篇写作经历中的平凡事情而泪流满面。
沈从文的一生,是一个充满真性情的故事。从他的爱情到他的人生观,他总是做最真实的自己。1933年,他与张兆和结婚,婚后第四年,他因为与另一位女作家高青子的接触,产生了婚外情。虽然这段感情令妻子痛苦不堪,沈从文却从不隐瞒,坦白承认自己的错误。
这段不光彩的婚外情持续了十年,直到高青子结婚,沈从文才断绝了与她的联系。尽管这段感情给沈从文带来了许多痛苦,他仍然坚守自己的真性情,并勇敢面对。
1988年5月10日,沈从文在北京逝世,享年86岁。没有追悼会,没有花圈,甚至没有新闻报道。对于一位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两次的作家,这样的离世显得格外寂寞。但也许,沈从文宁愿以这种方式离开——平静、低调、不张扬。
四年后,沈从文的骨灰被妻子张兆和带回家乡凤凰,半埋于山下,半撒入沱江,正如他生前所说:“我只是一个乡下人。”他与家乡的联系,始终未曾断裂。在他的最后时光,他依然和梦中的家乡紧密相连。
沈从文的一生,平淡却充满深意,坎坷却不失真诚。他的真性情、善良与感性,构成了他独特的文学和人生魅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